中诚信暗批大公国际:评分被赋予主权色彩?
“评级机构是百分之百的商业活动,不应赋予民族和国家主权功能。”国内信用评级公司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的这句话,被台下的听众们普遍解读为“暗批”国内另一家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 在今日召开的“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毛振华称,评级机构从事的工作是风险揭示,应与主权、民族利益无关,如果一个评级机构成为了民族、国家的工具,它就丧失了在市场里对投资者负责的科学性和中立性。 “(形势)不好的时候不说自己,只说别人,这个公司有威信吗?它搞了几年成长不起来,这是我的判断。”尽管毛振华并未直接点名,但台下众多听众均“心领神会”,一名记者低声笑道:“这不明摆着说大公国际嘛!” 2010年,大公国际曾经发布50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报告,给予中国AA+评级,高于美国的AA评级,并在4个月后,进一步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A调降至A+。此举先于美国信用评级巨头标准普尔,后者在2011年8月5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调降至AA+,并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集体大跌。而在中诚信今年推出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中,美国享有AAA的最高信用等级,且评级展望为稳定,中国则为AA+。 此外,大公国际CEO关建中也一直强调自身的“民族品牌”属性,认为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强调大公国际致力于国际评级体系的重构。关建中还曾在2009年3月11日的《人民政协报》署名文章:《中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毛振华则在今天的演讲中称,尽管中诚信是一个中国公司,也和中国其他企业一样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例如希望本土公司选择本土的评级机构,“但是这些并不能构成评级公司作为国家主体的象征。” 毛振华透露,中诚信2011年信用评级业务利润首次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据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今日同一场合透露的数字,中国目前拥有78家评级机构,专业评级人员2400多人,2011年信用评级机构总收入11.6亿元。 一名业内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因为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铁道部债券评级超过中国国家主权信用等热点事件,大公国际在媒体和公众中的知名度比中诚信要高,但实际上,中国最大信用评级公司为中诚信。 腾讯财经对在纽交所上市的穆迪公司的多季度财报进行分析,其利润率约在25%左右。若以此利润率推算,中诚信1亿元的利润,收入约为4亿元,超过潘功胜透露的去年中国评级市场11.6亿元的总盘子的三分之一。而大公国际则未有公开发布的评级收入或利润数字。 而二者也在国际化战略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经济观察报(微博)》报道,中诚信香港分公司中诚信亚太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评级业迈出了海外扩展的第一步;而进军美国评级业受挫的大公国际,则正与一家中欧合资背景的并购基金合作,筹备欧洲办公室。 事实上,毛振华强调评级机构独立于国家主权功能之外,或许也与2006年中诚信获得穆迪的投资有关,穆迪在经过三年的谈判和审批后,成功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份。而大公国际CEO关建中则曾对媒体透露,2002年时,穆迪曾向大公国际提供入股的要求,但“出于信用评级对国家安全性的认识”,关建中放弃了合资。 资料显示,中诚信前身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而大公国际则在1994年成立。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