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业融资后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这么做是否会危害企业呢

2019-06-25 14:10:01

有的企业融资后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这么做会不会危害到企业呢?为什么企业融资后到底要不要稀释股权呢?企业融资后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企业融资后被稀释掉大量股权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 “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带来股权稀释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融资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投资(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后想要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引进人才,扩大经营,这些都可以通过稀释股权来实现。所以,企业融资后稀释股权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