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利益链券商研究报告 因“资”“精”不足-2
事实上,普通散户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书面的券商报告,而实践上有些信息剖析师经过电话或者邮件直接同基金联络。例如,研讨员对 某公司出了三个月目的价12元的报告,但是在随后调研中发现公司被低估了,能够到达18元。研讨员并不急于出报告,而是先将信息通知基金,等股价涨起来后 再出报告。 “其真实我看来,目前市场上很多概念炒作都是持续了这一条道路。”陈女士表示,无论是目前惹起宏大争议的石墨烯概念,还是曾经成为明日黄花的锂电池概念、超级细菌概念,都持续了这一炒作道路,但只需晓得这背后的玄机,就会对券商研讨报告多一分明智。 公开材料显现,近年来证监会曾经查处了多起剖析师猫腻案。如北京首放经理汪建中,他应用自己及亲友的身份证开立了17个资金账户,应用内情音讯买入股票 后,再向股民们公开引荐,触及股票高达38只,汪建中获利1.26亿元。此外,此前业内也传出华泰结合证券研讨所副所长钱晓宇因引荐超级细菌概念股龙头联 环药业而被证监会调查,但华泰结合内部人士当时就解释道,华泰结合既没有自营盘,也没有资产管理方案,更没有基金公司,这一风闻纯属虚拟,而事实终究如 何,恐怕只要主力资金和写出研讨报告的人本人晓得。 上市公司同样“不敢得罪” 有关机构对一券 商近一个月的研讨报告停止了粗略统计,结果显现,在A股报告中,出具“引荐”评级的研讨报告占全部报告的比例为70%,“审慎引荐”的占比20%,“中 性”占比10%;H股报告中,“引荐”评级的报告占比72.6%,“审慎引荐”和“中性”的占比分别为9.1%,而“逃避(减持)”仅占9.2%。为何会 呈现这样的状况?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一环,券商研讨员同样也不敢得罪他们。”在记者的采访中,某北京私 募基金经理对记者坦言,即便有些剖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躲避,或者索性不发研讨报告,即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 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该基金经理进一步表示,普通状况下一家上市公司假如接下来有再融资方案,或者 股东有减持激动的,都会来找券商写正面的研讨报告,并希望券商成为中间人,帮其联络参与再融资的投资机构或者愿意接盘的投资者,并许以不菲的酬劳,此外, 今后一旦该公司又有下一步的增发或者发行债券等相关工作,必然会选择此前比拟“接近”的券商。 “剖析师要成为上市公司座上宾并非易 事。”该基金经理称,只要大牌剖析师才干打入上市公司内部。他坦言,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由于他们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 越接近中心,音讯越精确,越能取得基金经理的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他们怎样敢得罪上市公 司?越大牌的剖析师,越容易接近上市公司高层,就越惧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该基金经理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情,此前,众剖析 师、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一群机构人员受邀前往江苏某酿酒行业上市公司调研,第一时间取得了该公司将大举分红送股的利好,尔后该公司股价青云直上,成为数一 数二的牛股。但另一位在业内颇有影响的剖析师对深圳一家大公司出具“减持”评级后,竟被“封杀”,并且由此失去了到该公司停止现场调研和访问的时机。 专家:看研报还需擦亮双眼 固然多个层面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券商研讨报告的众多猫腻,但市场短少有效的监管还是其关键。“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相比,对券商研讨报告的监管还是 个空白,除非触及到内情买卖或者抢先买卖。一些‘擦边球’的做法,比方‘减持’评级中的潜规则,是没有监管的,但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却比拟大。”一位分 析师通知记者。 “由于圈子比拟小,一些低质量的研讨报告在正轨的基金公司里很容易被看出来,影响不大,但关于普通投资者影响十分大。目前有些针对机构的研讨报告传播到了社会上,但并不是报告的全部内容,所以普通投资者鉴别起来比拟难。”一位基金研讨部总监说。 但是,关于普通中小股民来说,券商报告仍是难得的学习工具。好的券商报告能够引导投资者如何去正确研讨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活学活用手中的券商报告,专家提出三点要素。 首先,券商或研讨员的实力非常重要。像瑞银、摩根士丹利等海外的投行,以及包括中金、中信等国内目前口碑较好的大行,其所出的报告权威性较高。 其次,构建本人的数据库。很多研讨员由于没有理论经历,所出的报告可能有硬伤。而投资者应该留意搜集关注股票的相关行业、行业内公司的报告,停止综合比照,而不是自觉投资。 再者,就是要学会看报告的艺术。听到某只个股的音讯后,能够主动找些报告来看,剖析音讯的可信水平,另外,看报告不要只盯着目的股价,关键是看报告的内在逻辑性,研讨员的结论能否有足够的理由所支持。 |
相关阅读:中国企业IPO占全球一半以上 成券商佣金收入提款机 券商多家增资直投公司 探索合作切入PE市场 券商的苦衷IPO背后:“一参一控”成紧箍咒 巨额利润券商加码“直投+保荐”引发存废争议 三个月券商直投参股九家公司 领跑海通中信 券商直投回报创新高 觊觎PE暴露野心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2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