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慢公司生存之道解说-1
真正好的企业家是老乌龟,每年身上都要长一层茧,壳很薄的时候,一踩就烂了,老乌龟就踩不坏,而且爬得慢,生命力有五六百年。——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在强调“唯快不破”的互联网界,“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速度就是一切”的理论盛行。快公司的成功案例也很多,奇虎360、优酷、 zynga等都是快公司的典型代表,甚至更早之前雅虎也曾创下了成立一年后即上市的互联网神话。这些公司大多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模式,并依靠资本的 驱动和良好的市场运营,最终成功IPO,这是互联网快公司典型的成长路径。 然而,回顾互联网界的发展,因一味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而导致陨落的创业公司不乏其数、不胜枚举。“快”真的是成功的唯一路径吗? 在互联网界,存在着一些这样特立独行的“慢公司”,他们大多都已走过七八个年头,兢兢业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还谈不上首屈一指,却也活的有滋有 味,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界显得颇为“不瘟不火”。这些公司规模相对不大速度不快,异常专注于某个领域,不做短平快市场炒作和概念炒作,但能保持业绩持续稳 健增长。他们朴实无华,但也可以厚积薄发。 慢公司的特点 纯天然:最早被冠以“慢公司”这个概念的好像是豆瓣,被“冠名”的原因大概主要源于豆瓣“把产品放在手上任其自由生长,不刻意加以催熟”的运营模式。 不炒作:“慢公司”们似乎也不太懂得如何制造热点和吸引眼球或是拿概念说事儿,记得2011年4月,同为“慢公司”的大众点评在融资大环境普遍遇冷的情况下获得1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当时他们只是在公司的一间会议室中召开了简单的新闻发布会。 细耕耘:“慢公司”不是不想追求公司发展的速度,但行业和领域的选择上决定了他们的生长方式:在自己所属的领域精耕细作,化繁为简、逐步蜕变的成 长。“快”要讲究审时度势,盲目的“快”会乱了方寸,方寸大乱往往适得其反,一年前上演的“千团大战”就是血的教训。那些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慢”公司, 从未逆潮流而动,而是顺势而为之。 慢公司≠慢动作 形容一个公司的快与慢更多的是从这个公司自成立到冲击IPO这段路程的时间来衡量的。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其成长的速度慢并不意味着其执行力和应 变能力的欠缺。从目前的一些所谓的“慢公司”的成长过程来看,他们在实际运营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产品的发展之路,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再不断的调整公司的 发展战略,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用户体验。 如果把整个互联网创业过程比作是一场龟兔赛跑的话,那么参与这场比赛的人就好比是成千上万只赛跑中的兔子,而那些所谓的“慢公司”就像是那只安静独 行的乌龟,它面前没有纳斯达克的炫目标杆,没有环环相扣的资本跃进,即便在产品和发展速度上,当其他人大干快上、渴望引爆流行的时候,它却坚持做“细细雕 琢一个新玩意儿,然后捧在手里等待它自然生长”。 “慢公司”的生存之道 生存之道:不懈的追求向着完美伸臂(泰戈尔) 代表公司:豆瓣(7年) 创始人:杨勃 成立时间:2005年3月6日 细分领域:互联网社区 融资规模:三轮 A轮:2006年联创策源200万美元 B轮:2009年底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千万美元 C轮:2011年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共5000万美元 慢的策略: 一、重视用户价值 所谓用户价值,就是长期以来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换而言之就是用户在你这里可以得到什么、且是否受用,阿北认为这个是长久留住用户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不断完善用户体验 在多数人眼中的用户体验更多是停留在功能设计层面上,但豆瓣的做法更深入用户内心。因为他清醒的知道用户体验的确可以一直很好,但如果这种“好”一直都没有更好的话,用户迟早有一天会感到“腻”,最终导致用户的流失。 新的策略: 一、挖掘深层次的用户 阿北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最近正在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外部用户看到豆瓣社区内的欣荣景象,例如服装、化妆品等,而非仅局限于图书和音乐领域。为此,豆瓣最近特意将豆瓣猜放在了首页,用社区内各种好的用户内容来推广豆瓣社区。 二、研发新产品 据了解豆瓣最近也在研发内测名“其他豆瓣”的产品,在该款产品里,一道菜、一款手机或者一款软件都有自己的单独页面,用户可以针对这些单独页面进行点评;用户也可以在“发现东西”文本框里键入“手机”、“菜”等词语,豆瓣就会帮你找到这些“东西”。 三、推出不同频道的对立移动客户端
与很多功能聚合在一起的客户端不同的是,豆瓣将图书、电影、音乐、同城活动拆分出来,形成独立的频道之后,就开始顺其自然地向移动端转移,至今豆瓣已有豆瓣FM、豆瓣电影等7款移动客户端产品。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