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的秘密(上)-1
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从一个注册资金仅3.8万元的咨询公司起步,逐渐成长为一个积累了400亿元净资产,旗下拥有近40家上市公司,管理总资产达1400亿元,涵盖地产、矿业、医药、钢铁、金融、商贸流通、文化传媒等一系列行业的庞杂的商业帝国。 这家企业就是复星集团,今年迎来它创业的第二十个年头。 事实上,它难以被准确归类。在每个阶段,它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从和记黄埔到GE,从长江到黑石,再到如今的伯克希尔。 复星的演变史,是中国近二十年市场经济演变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众多的草根创业者开启了跑马圈地的时代。我们亲眼目睹无数的企业如流星一般快速崛起又急剧陨落。复星却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倒。 复星何以凭借商业直觉选择一个行业的最佳切入时机?在奔向和越过百亿销售额的众多公司中,它又怎样跨越增长陷阱?如何正面应对突如其来政策层面的暴风骤雨?如何巧妙进入海外市场解开中西文化藩篱的绳索?中国的民营企业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借鉴与参考?一系列问号有待打开,这家曾经被过度解读的企业集团,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波动时期,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重要启示? 复星二十年 人群中发酵的情绪随着他的出现忽然达到了某一个高潮。 这是六月炎热的杭州。在石祥路和东新路的交叉路口,一座被废弃的老工厂内,一场奠基仪式正在进行。按照计划,这个投入了30亿元人民币、称为“新天地·东方茂”的地产项目将成为杭州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群。 穿着普通白色衬衣以及黑色长裤,戴着眼镜的郭广昌 (复星集团董事长)准时到达现场,站在他身边的是美特斯·邦威的董事局主席周成建。这场时间并不算长的庆典,邀请到了为数众多的浙江省内政府高官以及企业代表。 这不过是复星今年参与投资的项目之一,在坐进奥迪车之前,郭广昌仍坚持向在场的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说:“做没有难度的事情有什么意思?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郭广昌比他外表看上去更有冒险精神一些。尽管他的创业伙伴,如梁信军、汪群斌在谈及他时,通常以“足够的理性和谨慎”来形容郭广昌的行事风格。生于1967年的郭广昌是中国最富标志性的商业面孔之一,“在他们的商圈里,郭广昌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马云。但马云遇到苦闷的时候,他会选择郭广昌为倾述对象。”一名熟悉复星的人士向《浙商》记者称,“这就是郭广昌的个人魅力”。 对复星这个商业帝国来说,集纳了中国创业企业的太多悲欢离合,无论何时,民企的标签,让其一度在可以被忽视的角落恣意成长,随即而来的痛苦也是所有民营企业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训练。一家民营企业20年立于不败之地,到底给我们当下生存困难的企业什么样的启示? 好坏参半的运气 启示: 团队不败 事实上,许多创业者从最初的梦想出发,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在发展中迷失自己,团队关系破裂分崩离析。由于没有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内部产生的争权夺利,最终使企业处于崩溃的边缘。 复星四人团队后来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组合,他们各司所长,齐肩并进,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会保持每天至少一次的沟通:“他们可能一开始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同,但是他们确实极为特殊。”复星集团总裁助理、国际发展部总经理仲雷笑称。 复星的故事始于199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的郭广昌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本想拿着4500美金的积蓄到美国去读研究生。不过当时在复旦团委工作的郭广昌遇到了遗传系的毕业生梁信军(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后来两人成了同事。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中国人嗅到了更多的商机。这两名年轻的团委教师结识了杨浦区一位科室主任,这位主任劝诫说,现在遍地是投资机会,你们“不妨一试”。 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南巡讲话让绵延二十年的资本盛宴悄然开席,更没有想到的是,郭广昌等人创立的复星,会在二十年之后成为中国体量最为庞大的民营企业之一。 1992年11月,郭广昌与梁信军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主要为中国台湾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资讯服务。郭、梁当时在复旦团委的收入是每个月200多元,两个人的理想是“挣到了100万元之后就退休”。 但是,仅在短短十个月后,广信即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元梦想。 赚到钱之后会想到拥有更多。1993年6月,广信更名复星,从咨询公司转为房地产代理。1990年大陆房地产刚刚热起来,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烧到上海。 做房地产代理给他们带来了惊人的1000万元收入。1994年,梁信军两名同窗——汪群斌(复星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和范伟(复星集团执行董事、联席总裁),郭广昌的师妹谈剑(复星集团监事长)也进入创业者行列。他们转而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为医药企业提供进入市场前的药物分析服务。 时任复旦遗传学研究所教师的汪群斌的贡献显而易见——他所研制出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在1996年让复星营收跨过了1亿元的门槛,复星就此成立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开始生产胰岛素、心血管药等产品。 野心勃勃的复星很快遭遇到了第一个教训。1994年,保健品开始异军突起,其中包括昂立一号、乐百氏的“生命核能”等。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也在同一年尝试后来让他绝地重生的“脑白金”。复星于是生产了一种叫做“咕咚糖”不含蔗糖的糖果,但是无人购买。在这次保健品尝试中,复星亏损了数百万元。在此期间,郭广昌还尝试了各种产品,比如彩色火焰蜡烛及婴儿尿湿报警器等。这段经历在复星的后期叙述中甚少被提及。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