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基金的蜕变-1
又是一场资本的寒冬已至,有所不同的是,对中国可能超过半数的创投公司来说,这将是他们遭遇的第一个冬天。 在中国,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行业,不是盛夏即是寒冬。人们分不清谁是VC谁是PE,所有人都盯着Pre-IPO项目。根据清科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中国企业上市数量减少了120家,融资额减少了41.6%。 在我们的采访中,不少创投公司负责人预计,基金规模在5亿以下的创投公司中可能将倒下八成,成为没钱投资、退出无门的“僵尸”基金。 行业一片哀鸿之际,我们也很难忽略这样一组数据。在清科集团发布的榜单上,私募股权机构前10强中有5家是新近几年成立的人民币基金。在创投机构前10强排行榜中,有7家是本土基金。在清科11年的排行榜历史中,人民币基金首次不仅在数量上,而是在前10强中占据主角地位。 几年前,外资基金公司风光无限,如今各方势力正在逆转。2011年年底,《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了“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榜单,深创投、达晨创投、永宣投资、联想投资和东方富海这些本土创投机构都在前十名内。他们正在以群体的姿态崛起。 如果让这批较早成立的国内一线本土创投参与者们,考量眼下的这次低谷与4年前的那场有何区别的话,“自信”可能会是他们感触到的最大不同:经过上一轮金融风暴的淘洗,他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2009~2011年的IPO狂潮中证明了自己,现在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具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更有底气。 但是,做到真正的超越并不容易,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认为,本土公司还停留在只播种不耕耘的阶段,有能力为被投企业提供养分正是本土创投需要在冬天做的功课。 一切华丽终将回归本源。喧嚣鼎沸一时的PE热正渐渐回归理性,当我们已经告别那龙卷风吹来“猪也飞上天”的全民PE时代,本土创投行业那粗放式发展的阶段也正在悄然作别。结束正是新的开始。 对于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京津及华北地区总经理刘纲来说,2012年是个好年份。今年他负责投资的公司可能将有10家上市。这一数字在2011年是7家,2013年有望达到17家左右。 在行业里这算是足够优秀的业绩。对于这个一毕业就投身创投工作的湖南人来说,这个被外界喧嚣为资本寒冬的2012年并没有那么冷。 同为湖南人的达晨创投合伙人晏小平有着相同的体会,他和刘纲甚至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届学生,共同从事创投事业后他们交往甚多,好几个出名的IPO项目都是他们联手投资的,比如网宿科技、晨光生物。在晏小平看来,从2008年到2012年,达晨所管理的基金规模早已不是一个量级,当年不过三四十亿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超过百亿。公司人数从50人升至110人,2011年投资案例超过150个。 如果让这批较早成立的国内一线本土创投参与者们,考量眼下的这次低谷与4年前的那场有何区别的话,“自信”可能会是他们感触到的最大不同:经过第一轮金融风暴的淘洗,他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2009~2011年的IPO狂潮中证明了自己,现在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具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更有底气。 刘纲觉得本土创投公司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生存环境艰苦卓绝,没实力、没见过世面,没有美元,不能投资在国外上市的公司;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之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成功地打了“三大战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2012年开始,刘纲认为要进入“建设新中国”的时期:本土创投将在体制上、整体实力上有更大的进展,并奠定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像雷军、李开复、徐小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也正在向风险投资机构转型,他们的加入使得创投公司开始有了更丰厚的产业背景,也将扩大原有的影响力。 像深创投、达晨创投、东方富海等有着丰厚积淀的本土创投公司,是整个中国本土创投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中国还有几千个新崛起的创投公司以及松散的创投基金,这场低谷对他们来说则将是一场风霜雪雨的磨砺,他们还将度过自身的成长周期,才能真正获得市场地位。 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30年的发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也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中国的创投公司不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他们正在努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力图从“魔鬼”变成“天使”,成为真正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良性生产力。 刘纲认为本土创投公司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日战争” 时期,生存环境艰苦卓绝;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之后进入“解放战争” 时期;从2012年开始,本土创投将在体制上、整体实力上有更大的进展,并奠定自己的地位。 不再迷信海归派 本土创投更懂中国 在4年前那场金融风暴侵袭时,刘纲还没有如今这番“淡定”的资本。那时深创投刚刚奠定市场地位,但是占据市场主流的真正风光的还是那些海外创投。大多数人,就连刘纲自己也对外资投资机构抱有一种“迷信”:海归精英是创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他们,一个创投公司可能就没有机会。 2008年之前,本土创投投资的公司鲜有上市的机会。在2006、2007年上市的项目,都是在2003~2004年退出无门时“闭着眼睛砸进去”的。那时对于像刘纲这样从本土成长起来的创投人,朦朦胧胧地掌握了一些投资门道,但是并没有透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投资判断的正确与否还没有多次验证的机会。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