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方向:未来私募在哪里?-4
在眼下,由于资本市场的低迷,众多亏损的公募和一些私募资金,正在寻求继续玩下去的资本——继续融资,实现产品转型。但怎么融资是一个难题——读者可以问问身边人,现在有多少人正在选择增持以“重兵布防”的二级市场为主要战场的基金产品? 于是杠杆好戏上演了——有些基金甚至直接将“杠杆”一词用在募集资金活动主题上——就是希望将其现有的金融资产,以某种形式进行二次抵押,来获得融资——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人士介绍,在此类活动中,银行、私募基金,甚至国企,都成为了这些基金的座上宾。 而且,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这些融资对象中,私募资金因其受监管较少而具有“与生俱来的灵活性”,是最有可能“最先投入其中的”,尤其是那些有“外资背景的私募基金”——“因为他们在历史上就是以玩杠杆收购起家的”,并要防止其“以任何形式恶意转嫁风险”。 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这样的情况,并做出了报道。例如有媒体报道说: “在这个过程中,大型国企的角色值得关注。基于2009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已经释放出的大量中长期债务融资资金,并且考虑到大型国企正是主要的融资者,而这些企业自身主业的投资扩张空间度相比其债务融资规模仍然有限等因素,那么当前在投资市场和经济资源(再)配置体系中,大型国企很可能会成为逐渐活跃其中的新型中介参与者。 并且指出,“从风险管理链条看,金融机构的信贷和固定收益(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与大型国有企业的产业投资、股权风险管理,彼此如何衔接以及各种潜在风险的充分预防,可能需要银企双方都有所准备。而对于资金充沛、对各种投资跃跃欲试的大型国企而言,理性地进行产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组合,需要极强的投资整合和管理能力。” 希望在这一轮杠杆融资游戏中,不会出现任何令人担心的情况——毕竟人民币没有美元那样的国际地位,无法像美国那样转嫁风险。 未来,私募往何处去? 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的报告,到2011年底,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富国、美银等在内的美国五大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品仍高达226万亿美元之巨。 其中,摩根大通持有的70万亿美元衍生品,对应着136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高盛持有4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拥有190亿美元的对应资本——这两家金融机构衍生品的杠杆比率前者高达516倍,后者高达2295倍! 也就是说,这两家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只要亏掉0.04%-0.2%就会亏光本金,这就是为什么坐拥1.8万亿美元总资产的摩根大通,却会被20亿美元的亏损而撼动的根本原因——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私募资本对高额交易回报垂涎,不断接受杠杆工具抵押这一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从中国的情况上讲,私募资本如果投资对象是产业,“响应国家号召,进入一级市场”,那么无论其退出机制是资本市场或是寻求并购,不但难以给金融市场造成大的风险影响,而且会对中国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但若私募资本,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保险、社保等方面的资金进入的情况下,对“杠杆工具”感兴趣,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因为风险会通过这些企业和机构,向银行系统扩散。 抽文 但诡异的是,美国反倒在此阶段,解除了投行和储蓄行分开的禁令。这导致银行、大企业及各种机构,都开始投身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为攫取高额的交易利润而愿意为金融衍生品提供二次抵押担保。 现在想起来,发了那么多文件,搞了那么多法律,依然事件众多,前几年江苏省一个支行的行长卷跑了3个亿,行长跑了,人民投资让你管理是冲着行长来的,觉得你值得信任、可靠。当然还有一些私募基金的老板卷款跑路也不少见,金融监管还有很多缺失之处。
若私募资本,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保险、社保等方面的资金进入的情况下,对“杠杆工具”感兴趣,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因为风险会通过这些企业和机构,向银行系统扩散 |
相关阅读:外资PE尝试在华私募新途径:国内募资海外投资 私募巨头KKR购辉瑞将胶囊部门24亿美元 私募接手泛华退出 保险中介大童第二股 卖盘变奏莫泰:如家保持沉默 入局雅高引私募 《基金法》将PE纳入监管范围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4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