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的领导与放权-1
“如果我不放权,那么我的短处就会暴露,而我的精力也会更多地被消耗在大量的日常事务中,牵制我长处的充分发挥。对公司整体来讲,这是致命的。”张庆说。他是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首席顾问。 在公司从创立至今的发展中,张庆曾先后两次放权。尽管两年前走了放权“弯路”,但张庆明白,放权是企业发展必需的。在吸取之前的“弯路”经验后,张庆再次放权,让公司走上了规范之路,自己也得以“轻装”上阵。 陈涛的放权看起来更加“彻底”:作为一家DESIGN HOUSE的创立者,陈涛通过放权来完成从软件开发员到老板的转型。放权之前,陈涛和他的几个合伙人要完成20多个模块的制作,如今,陈涛和合伙人手中握着的模块数量仅剩3个。 放权,让张庆和陈涛得以扬长避短,从琐碎的业务和日常事物管理中抬头审视战略。但也有朋友担心他们的手下羽翼丰满后“叛逃”,不过陈涛自有分寸,他“已经把最核心的握在自己手里了”。
公司业务越来越多,创业者越来越忙,越来越累,开始对亲力亲为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想到放权,但是又担心放权后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困惑、挣扎……而后又在阵痛中不断反复。这是那些成长迅速的创业型组织的典型症状。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评价说:“放权相当于投资,大致的概率是每培养5个项目经理,可能其中有一个人会流失,如果领导人打算放权,前提是能够接受有人出去单干。”
“我并不在乎个人权力有多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团队品牌价值的体现。”张庆告诉记者。 作为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首席顾问,员工一向把张庆当做他们的精神领袖,而张庆却更愿意把自己放在主教练的角色里。
公司创办之初,只有13人,而张庆就是这13人中的精神领袖。“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张庆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辛劳,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在公司管理上我要花很多心思,在员工培训上要花一定时间,在公司的品牌拓展方面我也会花时间接受采访,还要写专栏文章,而且担任公司的首席顾问,客户希望我亲自出席,所以还要谈许多重要的案子,包括方案的创意、修改等一系列工作。” 然而,张庆不是这样的。 “现在想想,我也算是有先见的吧。”与传统创业型管理者不同,张庆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在有意识地放权了。 “我很清楚自己的长、短处是什么,我不能什么都自己做。如果我不放权,那么我的短处就会暴露,而我的精力也会更多地被消耗在大量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牵制我长处的充分发挥。对公司整体来讲,这是致命的。”张庆表示,对于一个咨询公司而言,首席顾问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业务上,这才是公司的立身之本。 虽然张庆自己的公司才成立了2年,但张庆却早在多年前就已扬名体育市场营销领域,他1996年加盟李宁,一干就是7年;2003年加盟实力传播;两年后,张庆应邀出任李宁创办的另外一家公司——一动体育发展公司总裁,服务客户有联想集团、中国篮协、CBA联赛等;一直到2007年,张庆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而如今的诸多管理理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出现了COO。公司管理、公司运营、员工工资表的制作、员工升值、加薪、业务会议、报销等一系列担子,全由COO挑了起来。 张庆表示,当初决定这么做,主要是考虑两点,一是公司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角色的出现;二是他从来不希望把资源全“捂”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希望能把个人的品牌价值复制到公司和团队的品牌价值上。 而事实上,除了这两点原因之外,让张庆坚定信念要做好放权的,还来自于两年前的一段“弯路”。 在一动体育的时候,张庆也放权过,只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似乎更像是“放任”。过于理想化的张庆,在兼容并蓄中甚至丢掉了一个管理者的立场与原则,直接导致了团队形不散而神散,无法形成核心价值观与竞争力。 现在看来,或许那时候张庆根本还不懂得什么叫放权,又要怎样放权。也正是因为不想再走过去的老路、弯路,张庆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走上了规范放权路。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随着员工与设备数量的增加,张庆发现,他领导COO,COO领导员工这种先前行之有效的一对一管理模式行不通了。 “那时候明显感觉到COO的压力过大了。”张庆坦言,随着公司的发展,COO越来越像公司成立之初时他的状态了,无法最大化自身价值。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