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阳光私募 > 阳光私募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阳光私募的下一个“五年计划”-1

2012年03月30日 0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每一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期待能做成百年老店,但首要的挑战却是下一个五年。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在过去5年平均获得了40%以上的年收入增速。一线公司管理的股票型资产已接近百亿大关,二线集团军齐齐突破二十亿元。

  但在市场的大江大河上,“千帆竞相而过”的盛景之侧,依然有着沉舟的风险。在过去5年中,有超过十家知名的阳光私募机构清盘旗下产品,包括赤子之心、三羊、好望角、隆圣等。原因各种各样,但相同的是,上述公司的掌管者皆是此前市场上的知名经理人。

  鉴于2011年后,阳光私募行业的行业增速陡然走平,有接近其老大哥“公募基金”的态势,我们尤其关心,在当下的时点,阳光私募的新老才俊们,究竟有什么思考和新的动向。对于可见的未来——比如5至10年,他们是否有着规划,更进一步说,怎样的规划。

  遵循着资产管理行业的“4P”原理,我们从理念哲学、业绩表现、投资执行以及商业模式等维度,梳理出市场上具相当知名度、且创始人出身迥异、投资风格差异很大的几家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反思。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家公司都正在经历着挑战、酝酿或实施着改变。有些挑战是共性的。比如,如何磨炼投资能力?如何解决人才瓶颈?如何处理市场规模和业绩的平衡?

  而答案则极具个性。社保出身的归江醉心于其“画室学徒”般的思想传承,一心打造自己的价值投资的种子;吕俊的从容投资则已然走上海外对冲基金常用的“平台制”、多策略的团队运营模式;成立不足两年的2011年业绩冠军呈瑞,其实一直倾心于艰苦培养自己的“黄埔军校”;泽熙投资则以极富力度的激励和考核,敦促研究团队四处极速奔走。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他们身处同样一个的时代,或许巨大的机会和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就在他们的脚下。

  业绩篇:

  呈瑞:年度冠军的“五年之计”

  去年的私募冠军是一只名为呈瑞一期的产品。他的基金经理是芮崑,曾经是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更早前是一家券商的研究主管。

  芮崑的公司坐落在上海的北区,一幢不那么起眼的办公楼里。公司名字叫呈瑞,取自公司合作者的名字。对于选址,芮崑有自己的思路:“阳光私募的运营首先要考虑控制成本,坐落在上海北部比陆家嘴便宜一半,而且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来去都方便。”

  在芮崑的办公室里,第一的感觉是规模化,公司十几个研究员的位置坐的满满当当,市场部六、七个人,还有交易部、后勤等。公司有三个大小会议室,齐齐的开着门,坐椅已经很旧,可以感觉到经常使用。办公室的装修非常简单,包括芮崑的董事长办公室。看得出,就是创业的感觉。

  也就在这里,芮崑做出了去年第一的业绩,他发起管理的呈瑞一期,去年收益达到了31%,是阳光私募发起非结构化股票产品中公开业绩最高的。可以说,呈瑞几乎是在去年一举成名,尤其是对于这个2010年5月成立的新公司而言。

  不过,对于过去的投资运作,他坦言更多的收获是风险教育。“去年下半年后,市场单边向下,我们后续的几个产品业绩比较一般,今年会把业绩和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控制各期产品的净值差异。”

  对于2012年,他觉得机会要比2011年多得多。“市场气氛变暖很明显。”不过,基本面仍没有见到趋势性好转,持续的货币宽松也还不具备条件。他更看好2012年下半年的股市走势。

  跳出市场走势,芮崑更愿意谈他的“业绩观”。他认为,资产管理业的根本是还是长跑,3至5年的中长期业绩最为关键。“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高智商、轻资本”,业绩的基础是人才。他说呈瑞的榜样是多年前的一家大型机构,该机构通过自我培养最终形成了自己强势的投资团队。

  “我们的目标也是逐步培养我们自己的黄埔一期、二期。最终,形成自我的造血机制。”芮崑指了指研究部里的十几号年轻人说,他们就是我们的“黄埔一期”。

  芮崑的“黄埔一期”实际上比他管理的产品诞生还要早,呈瑞投资成立于2010年5月,而直至2010年10月,他的呈瑞一期才发行成立。之前的5个月,芮崑和他的黄埔一期团队已经泡在一起。

  创业之初,芮崑发挥当年大学教师和明星研究员的特长,自己写讲义,给初出茅庐的黄埔一期们做了十次讲座,内容涵盖研究员养成的十个方面。此外还把专业机构和大学里的好友都请来,给黄埔一期们一一“补课”。日常写报告、讨论模板、带队调研更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我带队出去调研,还要提醒下小伙子,你是去调研,问问题的方式还是要注意一下。”芮崑笑着说。

  但即便这样,芮崑对于团队养成的速度仍有充分困难的估计,他说,一个好的研究员,2年的培养才刚出个模样,要顶大用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样算上自然流失,即便是很好的成材率,最终一批人员中,能够留下来的不过是个位数。

  “我有这个预期,通过3至5年的长期的培养,最终留下来6、7名团队成员,初步形成我们的梯队。”芮崑说。

  事实上,这道出了目前买方机构的共同的瓶颈。培养自己的研究投资团队,打造自己的“青年军”,是无数私募和中小基金公司憧憬的事情,但做成的则没有几个。原因是成材率低,流失率大。

相关阅读:



2011年阳光私募排行


2012年阳光私募典型赢法大观


投资私募债尚存疑虑 只有心动没有行动


阳光私募是福是祸?


阳光私募冠军:A股市场处于牛市孕育期

分享到: 更多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1 [1] [2] [3] [4]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点我访问新系统
点我访问新系统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