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钱袋子”怎么花? -2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陈京朴对本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全国其他地方,北京市在预算监督上的改革并不保守。 2010年9月,北京市财政局主导,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配合开展的公共预算“事前评估”,在各部门编制2011年财政预算的时候,同步开始尝试。 其思路来自于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以往,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北京市财政局遴选一些预算项目分析考核,考察花出去的钱有没有达到预期目 标。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绩效评价方式,被称之为事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弊端十分明显,像预算不够科学、实施方案不精细、资金效益没有实现等问题,年年都会 出现。绩效评价本身的绩效不高,常常被学者讥刺为“马后炮”。 事前评估由此出炉。 北京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王瑞超告诉本报记者,所谓事前评估,就是把绩效评价放到事前,先评价“花钱方案”,再决定该不该花一笔钱。 第一次开始试点的事前评估的对象,即2011年北京市本级财政支出的7个预算项目,包括北京市旅游局的宣传推广项目、北京市交管局的道路交通科技系统建设经费等。7个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资金规模,比较重要且涉及民生,均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 “这7个项目还有一个共性,就是财政部门对是否予以安排,都拿捏不准,希望通过事前评估获得决策意见。”王瑞超说。 |
相关阅读:深圳创投布局全国 扩张提速 北京拟出台一批最严管制政策 整治“大城市病”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2 [1] [2] [3] [4] [5] [6] [7] [8] [9] |